——晓雪与丽江二三事
2018年世界读书日前后,我用了一周的时间,读完了著名白族诗人、散文家、文学评论家晓雪先生65万字的回忆录《我的文学人生》。该书由作家出版社于2017年12月出版。云南乃至中国文坛风云跌宕的流年往事,跨越60年时空隧道,通过晓雪清新淡雅的文笔娓娓道来,如歌如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。借此机会把晓雪与丽江的一些感人故事整理出来,阐述个人读书学习心得。
晓雪其人其名
晓雪原名杨文翰,1935年元旦生于大理喜洲一个普通的白族家庭。幼时家贫﹐寄居在外祖父家,经常听外祖母讲述民间故事,幼小的心灵里洒下了民族文化的种子。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,他的毕业论文《生活的牧歌——论艾青的诗》次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,成为第一本系统评论艾青诗歌艺术的专著,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现代作家论。驰骋文坛一甲子,道德文章自风流。晓雪辛勤耕耘成果丰硕,著有诗集、评论集28部及《晓雪选集》6卷,600余万言。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频频得奖:1996年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,2003年获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突出贡献奖,2014年获中国当代诗魂金奖,2015年获艾青研究突出贡献奖,2016年获湄公河文学奖,2017年获中国百年新诗贡献奖等系列殊荣。
2010年,晓雪与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等被授予了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,授奖词是这样写的,“在持续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,晓雪在中国西南发出的诗歌声音,深沉而诚挚。他的诗歌清新深情,诗歌里弥漫着浓郁的地域与民族风情,这样的歌吟具有对光阴的穿透力。”
晓雪历任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、省文联党组副书记、省文联副主席、省作协主席,中国作协理事、全委,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,耄耋之年仍任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、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,2016年12月30日应邀出任西南林业大学诗书画研究院院长。
对这样一位著述等身的前辈,我一直高山仰止,十分崇敬。10年前,在云南省民委组织的一次评审会上我有幸与先生分在同组,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,高大帅气的杨老师向我赠送了近作《晚晴集》,我向他求证了“晓雪之名何来”的话题,果真与我的家乡丽江有着一段如诗似画的故事。2012年在与诸师友共同编写出版《当代云南纳西族简史》时,我记录刊布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。晓雪老师与我一见如故,多年来一直以“基元乡友”相称,每有新著都签名题赠,对我是莫大的关爱。
晓雪与丽江中学
晓雪幼年时期就经历了丧母之痛,作为长子的他10岁便承担起照顾弟妹的任务,那时他的父亲在丽江四方街“见罗过”(纳西语译为“大理人经商的巷道”)帮外公家经营着一个卖茶的小铺子。1950年8月,晓雪就读的大理喜洲私立五台中学(今大理二中)面临停办,父亲便将其转学到丽江中学高二班。此前晓雪未曾离开过大理坝子,他跟着马帮翻山越岭,第一次骑马走了4天到达丽江古城,他惊异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比苍山高大险峻、雄伟神奇;流经丽江古城的条条泉水,比喜洲街道的水流更多,更清澈明净。对玉龙山下古朴美丽的丽江,晓雪感到新鲜而又亲切,一见钟情地把她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。
当时的丽江中学高二班,除晓雪外全是纳西族同学,上课时用汉语交流外,平常都讲纳西话,耳濡目染之后他逐渐会听、并能用简单的纳西日常语言与同学对话。晓雪本有较好的数理化基础,到丽江后他狂热的爱上了文学,把主要精力和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阅读文学书籍和文艺报刊上,丽江中学图书馆、四方街新华书店成为他获取知识的第二课堂。两年高中时光,他读了600多本书,平均每天一本,除阅读许多中外古典名著外,也涉猎了鲁迅﹑郭沫若﹑蒋光慈和艾青等大量现当代作家的作品,还读到了纳西族第一位女作家赵银棠的《玉龙旧话》。榜样给予晓雪无穷的动力,鞭策和激励他走上文学道路﹐这些作者有的后来成为晓雪的研究对象,还有的成为相处终生的良师益友。最值得称道的是,大学四年级时他推翻了与导师原先的约定,临时改变题目,一周内写出了6.2万字的毕业论文《生活的牧歌——评艾青的诗》,并于1957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,且首印2.6万册。晓雪在《我的文学人生》一书中,写下了这样一段话:“我能顺利地考上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,并开始发表文章和文学作品,走上文学道路,当然同在丽江中学两年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。我永远感谢母校!”
晓雪不仅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书籍,周末还经常跟随同学去游览丽江的风景名胜。他心心念念玉龙雪山,无论上学路上,还是校园晨读,抬头都能看见她雄伟神奇晶莹的英姿。特别是早晨,当第一道霞光照在主峰扇子陡上,显得是那样的高洁、亮丽而美妙无比。晓雪想,一个人的神韵风采,如果能有玉龙雪山的万分之一也就够了。于是,就给自己取了“晓雪”的笔名,表达了向往和追求。此后,中国文坛升腾起一颗叫“晓雪”的新星,杨文翰的名字却越来越少有人知了。
在丽江中学读书的这两年,晓雪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。1951年12月21日下午4时多,滇西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,晓雪随学校组织的慰问队到丽江灾情最重的中济村,把师生自愿捐集衣物送达村民手中。1952年2月到3月,晓雪参加丽江县的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,整理了新华街贫苦农民和春兴翻身做主的事迹材料,写成名为《小神子》的通讯稿交给了县农协,得到主持编印小报的纳西族画家周霖先生之赞许,并配以插图印行。1952年10月,晓雪以第一志愿考取了武汉大学中文系,4年中由于家庭经济原因,他没有回过一次云南,而是利用寒暑假在学校专心苦读,勤奋写作,先后在《人民文学》《长江日报》《新武大》等报刊发表了一批文章,为日后的发展打牢了基础。
晓雪与丽江文人及作品
1956年9月大学毕业后,晓雪被分配到云南省文联,专门从事《边疆文艺》的编辑。此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工作历程中,晓雪多次深入丽江体验生活、采风和组稿。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,组织木丽春、牛相奎、赵净修、杨廷圣等纳西族作家整理创作,发表作品;他与冯永祺、赵克雯等作家到石鼓采风调研,因日程紧张却无回程的便车,他们迈开双腿,放开歌喉,曾创下一天走路70公里、从石鼓赶回丽江的记录;还较早支持丽江抢救纳西古乐,举办演奏会,鼓励“阿丽哩”等大型歌舞表演活动;70年代初受省革委写作组派遣,取道丽江前往中甸县东旺公社新联大队,深度挖掘整理七林旺丹的先进事迹,写出了2000多行的长诗《雪山雄鹰之歌》;80年代、90年代,纳西族作家杨世光、和国才、沙蠡等崭露头角,引起文坛关注,晓雪慧眼识宝,积极推荐他们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;他还奖掖后学,用心作序,支持和绍全、海男、拉木·嘎吐萨、鲁若迪基等各民族文学青年的成长进步,而今他们都已成为云南文学界的栋梁之材;上世纪90年代初,晓雪勉励省文联专业作家汤世杰长期深入体验、观察、研究丽江纳西族群众生活,这个来自湖北的汉族作家创作出了反映当地殉情习俗的长篇小说《情死》及散文集《殉情之都》,一举引发全国文坛投来深情的一瞥;1989年4月底,晓雪到滇西采风,回到丽江中学当年上课的教室,见到了阔别37年的李世宗、王学信老师;他还专门看望了学农牧专业出身的纳西族作家王丕震,1984年年已62岁的王丕震才开始历史长篇小说创作,80岁去世时留下142部作品共计2000余万字,被首都文学界称颂为创造了“文坛神话”的“惊世奇才”。在2009年8月26日省文联、省作协和丽江市委市政府召开的《王丕震全集》研讨会上,晓雪作了《研究王丕震,学习王丕震》的发言,对王丕震大器晚成的创作硕果给予了充分肯定。
晓雪还先后陪同冯牧、李瑛、李乔、吉狄马加、高瑛、野曼、犁青、乔迈、迟子建以及缅甸作家代表团等中外诗人作家到丽江采风考察,游览丽江名胜,考察民情风俗,观赏歌舞节目,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。田间的《丽江行》,就是由晓雪组稿编发在《边疆文艺》杂志的。
纳西族革命老前辈李群杰自幼酷爱书法,80余年的翰墨生涯,锤炼出“铁腕精神颜柳质,倾心巧运苏黄姿”的个性风格,其作品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获得大奖,被国家有关部门评选为“德艺双馨”“道德文章并重”的艺术家和“当今云南最具知名度的艺术家”。李群杰长期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,1995年1月在云南省博物馆举办《李群杰书法作品展》时,和志强等省市领导专家乡友纷纷前往观展祝贺,晓雪为公开出版的《李群杰书法作品集》写了《树老根弥壮,阳娇叶更荫》的序言,并在展览留言簿上题词“遂心笔墨书中趣,得意春风画里诗”,十分精到地评价了李老非凡的艺术人生,表达了对这位革命老人的崇敬之情。
晓雪认为,诗人最著名最动人心魄的那些优秀作品,往往都是抒发“性情之根底”的篇章,都是写与哺育诗人成长的故乡、故国及其山川风土有关的题材,都是表达诗人对故乡、祖国及其山川风物无限怀念、热烈赞美的情感。统揽晓雪的作品,一种对故乡大理、对苍山洱海的赤子之爱,洋溢在笔端,流淌在字里行间。他写白族人对美的追求,“白族人一般都喜欢白颜色,雪白,银白,白菜白,萝卜白,梨花白,玉兰白,瀑布白,以及秧田里的鹭鸶,蓝天上的白鹤,这一切都白得那么纯洁、清新、耀眼、可爱。”晓雪对雪历来有较深的感情,《雪》是一篇融入了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的作品。先写作者从小爱雪,一见苍山顶上那晶莹璀璨的雪,就涌起一股欢欣;接着写就读丽江中学时看到玉龙雪山“更明亮高洁,更光彩照人的雪影”,大学时代在武昌珞珈山第一次感受下雪时的“兴奋、激动和幸福的感情”,还写了在西藏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域上面对天地万象时心中的“悸动和战栗”。文章最后充满深情地收尾,“啊,我终于来到了多年向往的、多少回梦中见到的雪域。也许,这才是我的故乡,我的灵魂的归宿,我的生命的起点……”
除了大量吟咏母邦大理和白族的作品,晓雪留下许多赞美丽江的文字。《丽江吟》一诗写出了晓雪对丽江山水的挚爱,以及对哺育之情的感恩:“是你使我的心底,涌起第一缕诗的思绪;是你使我的脑际,飘过第一片诗的彩云。每天早晨和黄昏,是玉龙山和她的雪,使我真正感受到:巍峨、圣洁、晶莹。每个周末和假日,是黑龙潭和她的水,使我真正看到了:清澄、透明、纯净。”
物我融在一道,边疆的湖光山色,到了晓雪笔下,也变得十分秀丽、庄严和崇高。当他置身在玉龙雪山下晶蓝透明的玉湖,相信那是每天用彩云抹过才如此平滑亮丽:“你是蓝天和太阳的镜子,你是雄鹰和凤凰的镜子,你是祖国锦绣边疆的镜子,你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镜子。”(木基元)